在中國“數字”不會帶來任何真相,更說明不了任何本質問題!中國的真相既不像憤青眼里那么極端,也不像新聞聯播里那么堂皇。我每天也在看央視的“新聞聯播”和“新聞頻道”,但不是用“眼”看,而是用“心”看。你只要用“心”,那些虛榮的信息都會被過濾,入不了你的法眼,剝去一層層外皮,真相就自然呈現。OK,今天我們就來聽王老探討一下中國城市格局的問題!
首先,政府如果真正想降房價,就得退到2003年狀態:
沒有限購,沒有限貸,沒有房產稅,沒有利率歧視,沒有信貸限制,沒有期房限轉,沒有營業稅,沒有所得稅,沒有土地增 值稅,沒有任何交易稅費,徹底廢止經濟適用房,徹底廢止保障房,沒有非普通住房,沒有7090,沒有規劃限制,允許開發商自由發債,允許信托計劃,允許房地產企業上市融資,允許境內外資本投資房地產,清算造謠媒體,允許一個人買6-7套房,允許REITS上市,允許倒按揭,允許加按揭,允許轉按揭,取消抵押貸款用途限制,房貸利率打5折,優質客戶房貸利率打3折。
但是從政治上講,我對“利國利民”的可能性,是極度悲觀的。
“動力”永遠存在。但政府采取“殺死信使”的方式,不聽不聞不看。限購限貸,頭埋在沙里,謊稱天下太平。
2015的今年,深圳、上海的事實,和2009年、2011年相似。水面下暗潮涌動,“因為宏觀調控,所以房價飛漲”,因為政府違反憲法推行二限房產稅,供應端一減再減。而另一頭,濫發紙幣絲毫沒有收斂,社會總紙幣購買力屢創新高。
超發的貨幣,去哪里最安全?一線大城市核心區域的房子里存著去啊。
1)2001-2015過去15年中,上海樓市一直在漲。累計漲幅大約9~12倍。
2)多軍(房產持有者)的報價“永遠”上升。僅空軍(潛在的買房者)心理才有“樓市漲跌”。
3)當多軍和空軍心理價位接近時,產生成交。
4)空軍有三大特點:
a)空軍的心理價位,永遠低于多軍
b)空軍常常落后一個Season
3)空軍最終會屈服于多軍報價。
2009-2014年,上海辦理居住證有登記的常住人口,凈增加500多萬人,流動人口凈增加720萬人,達到2430萬常住人口和3200萬凈人口的規模
2025-2030年,上海人口將達到4000萬左右(持平東京城市圈的規模),你說房價會繼續漲還是跌?
要知道,政府人為限制土地供應是房價上漲的第一要因。
土地供應全部在政府手里,慢慢放地,慢慢開盤,新房開盤8-10萬,拉動周邊二手房價到6-7萬很正常。
第二要因,是通貨膨脹。
每年24%的貨幣增發,9%是增加的物產,實際創造的價值部分。
另外14%是超發部分(沖淡社會整體財富),這部分貨幣首先從北京、上海和深圳三個地方熱線快錢流出,流入地呢?
自然這些城市的核心區、宜居區的房產增值部分。
2011-2015最近5年,上海外環內房產平均月漲幅在0.87%-0.94%之間,復利計算就是每年9%-13%的漲幅,雷打不動。
2008年,一個四萬億政策,讓2009年初到2013年底這四年間的房價徹底飛天。只要共產專政一直增印錢,憑空創造財富,間接剝削全體人民的財富,每年1.5-2萬億的人民幣分發給維持中央政權的黨衛軍、黨政機關和各種類型的事業單位,并且人民幣一直在國內循環,不進行國際化(國際化了,ZF也會印更多的錢),那么京滬深的核心區房產,就是全國最能保值增值的資產。
印鈔機里面的熱錢、快錢,首先從北京、上海、深圳這三個地方冒出來(各種央企,銀行,大型創新型企業,ZF直接發錢的黨政機關,事業單位),所以這些地方對通脹的的情況最敏感,人們發財了,有了錢,都首先去買這些地方的房產,因為這些區域的醫療,教育,文化活動資源和各類高凈值人際資源水平而言,是全國頂級水平)。
這三個地方的市中心區域的房產,是最能抗通貨膨脹的東西。
像上海市中心的一些洋房區,就是這個價格,愛買不買,不買還漲,并且永遠不缺買家,因為沒有對手盤啊。
第三要因,是持續的人口導入。
現在 上海每年60-70萬的外地人口涌入,30-40萬在上海永久定居,20-30萬盲流,10-20萬回鄉。
定居的人口購買上海市區屌絲房,郊區新房,有了這筆賣房款的上海土著,向上置換好房子。
你問問在上海畢業的外地大學生,有幾個想離開上海的?
年復一年,來一線城市工作的外地二三線小城市的大學生的家長,把100-200萬的積蓄(包括沒用完的公積金),全給在北京、上海、深圳工作的兒子、女兒拿來買房。造成大城市的輸入型通貨膨脹。
地產商有了錢,繼續買地蓋房子。本地二手房的房東拿了這筆錢,置換新房子,大房子。二三線小城市越來越窮,當地的銀行存款越來越少,一線大城市銀行存款越來越多。
這個是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了。
上海新房房價只和上海最有錢的1%居民有關
最近虹口某常青樹樓盤開盤,328套當天內一搶而空,20樓以上的價格實際逼近8萬,總價700萬-1345萬,不可謂不貴。
但是仔細想想,虹口區常住人口超過80萬,328套房子最多住1000個人,不到1000個人和超過80萬人比起來,這個新增供應幾乎可以忽略不計。
或者換句話說,這328套房子,只和整個虹口區最有錢的1000個人有關,這328套是賣8萬/㎡還是賣18萬/㎡,是由這1000個人決定的,和其他的80萬人毫無關系。
而1000÷80萬≈1‰
虹口區的新房價格,是由整個虹口區最有錢的1‰居民決定的,和剩下的99.9%無關。 新房的數字比較耀眼,那么像樣一點的二手房呢?
我們把好房子的標準定義為:上海外環線內2006年後上市的商品住宅,統計結果是:
2006年1月1日至2015年10月19日 ,一共9年多
上海內環內共售出1手商品住宅7萬套
內中環間共售出9萬套
中外環間共售出15萬套
合計32萬套
套均123㎡,按套均3人計算,共可居住96萬人
為上海外環內常住人口的7%
全市常住人口的4%
以上數字表明,
如果你有1套上海外環線內2006年後上市的商品房,你就已經是上海灘穩穩的TOP2%了。
如果你有1套上海中環線內2006年後上市的商品房,你就已經是上海灘穩穩的TOP1%了。
內環我們就不算了~
數字是不會騙人的。
對這座城市超過99%的居民來說,市中心的好房子是一件與自己完全無關的超級奢侈品。 這些超級奢侈品的價格是由這座城市最有錢的TOP1%的人來決定的。
而上海是江浙滬皖的絕對中心城市,江浙滬皖總人口達到2.3億,是上海的10倍,這2.3億人誰不想在上海的市中心有套房?
上海市中心的房價是由這2.3億人中最有錢的0.1%的人來決定的,與其他99.9%的人無關。
放眼全國,核心城市只有三個 —— 北京、上海、香港+深圳。
這三座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,只能容納這個國家0.1%的人口,想要進去,只有成為這個國家最有錢的0.1%。
上國
中國是14億人口的在本屆政府任內就能晉身世界第1大經濟體的上國。
最有錢的5%人口就是7000萬人,西方世界根本無力接納7000萬人移民,這7000萬人的歸宿只能是定居京滬港三城。
經濟不斷增長,財富不斷積累,人口不斷聚集,這就是這個國家每分每秒都在演繹著的故事,和各能級核心城市地段概念不斷被顛覆的源泉。
中國經濟素描
權貴階層設立無數路障,收買路錢,穩賺不賠。小老板被搜刮的皮包骨頭,就想移民。
有錢無權階層,炒房炒地,或低調隱居。小知識分子,無力買房,集中火力炮轟房價。專業人士(醫療衛生)吃拿卡要。外地和本地屌絲和大學生打工仔,無力致富,但希望公務員和小老板倒霉。鄉下人進城擺攤。城市貧民跳廣場舞黃昏戀。
現在上海最慘的人是有30~80萬存款的人。算是有那么點小錢,但是買房不夠,存錢虧本�,F在,不買房的人,是錢不夠,而不是等降價。
現在,正常思維的人,已經不相信房價會下降了。這就是政府多年宏觀調控的結果。 十年多宏觀調控,最后變成了一堂語文課:“調控的意思其實就是漲價(避免大起大落,其實就是永遠穩定上漲)”,我服了,你服嗎?
買北京上海深圳的房產,必賺錢。權貴惱怒,權貴們不想讓老百姓享受資產泡沫帶來的巨大收益,從而削弱老百姓勞動積極性,所以限購。
交友標準
新朋友聊天,如果他說,房價會跌,那么你趕緊絕交,這種人,純屌絲,只會害人。如果這個新朋友說,房價還會漲,保持友誼,有錢人一般不會輕易毀了自己的信譽。
有幾個億的企業家現在也不創業了,搞股權投資;有幾百萬、上千萬的企業家都想買房子;有幾十萬的小老板,守個小廠或小鋪子,賺生活費。只有傻了吧唧的大學生,找不到工作,拿著爹媽一輩子打工收入和養老錢,被ZF忽悠的去創業,交了一大堆的稅費當交學費,不斷燒錢,高額的房租、人力支出花光預算,最后也不過是在菜市場賣煎餅果子。呵呵。
經�?吹酱髮W生千奇百怪的表白方式,最直接的一大捧玫瑰,最搞大的是,整棟樓進行燈光控制,畫出一個心型之類的,還有步行千里去提親的。我只能說,最好不要搞這種傻了吧唧的東西。女人看重的不是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,女人看重的是實力:你的實力,或者你家的實力。其他都是浮云。
門當戶對
我周邊100%的婚嫁情況都門當戶對。權貴聯姻,高官兒對上市董事長女。高官女對省十大杰出青年。屌絲對屌絲,上海大專男對外地本科女。拆遷戶內搭,外地美女對上海兩套房,上海屌絲女對外地鳳凰男。
我這么多年,就沒有看到過一起灰姑娘的故事。只有一個例外是,結婚的時候,是門當戶對,后來一方發跡,目前和美。
在婚姻賽場上,財富和美貌是硬通貨。像令人尊敬的博士,其實只算是略微加分一點。她丈母娘其實并不介意他是博士還是研究生,關鍵是幾套房和相貌好。嘿嘿。有個我認識的外地美女,拖到26歲了,二選一,優質碩士男+一套寶山區2室戶老公房; 大專學歷男+ 3套內環房。后來選了優質男,現在過得苦哈哈的,一臉郁悶。
近十年,社會財富加速分化,上班族越來越窮,富人越來越富。我仔細想了一下,區別在于“貸款”。用銀行的錢生錢,是倍數效應。富人敢于貸款200萬,300萬,500萬,1千萬,而窮人根本不愿意貸款。由于印鈔廠日夜加班,5年后,借助貸款的杠桿效應,財富差距就是幾百萬、幾千萬了。這個差距就是永遠的鴻溝,你這一生絕無可能再次逾越。祝你好運
近五年的上海房價。中環內,不管你在那里買,到現在的漲幅完全一樣,所以,買房只要看是否方便生活工作,其他不要在意了。新盤價,房產商已經給你精確計算好了,你根本談不下來的;漲價幅度,有關部門已經給你精確計算好了,你也不用操心。你要思考的就一件事,有無機會入場?
某友,上海人1999年做準備,2002年出國留學(經濟學),2006年畢業回國,正規大學,從本科開始讀完碩士開銷大,父母賣掉了房子,37萬,全給他做留學開銷費用,在滬租房,靠著其可能飛黃騰達的幻想,苦苦堅持了7年�;厣虾:蟮谝惶�,父母就把家里最后的6萬元給他,讓他炒股興家。結果大家都知道了。全家一蹶不振。現在在上海的某小型P2P理財公司混日子。十分消極。其經濟學文憑,在上海毫無用處。
反思
大部分上海原住民和北京原住民都是蠢貨,這兩個地方的老百姓,居然認為“房價調控”是降價,十年啊,蠢到家了,害三代。我現在回憶起來,實在無法解釋,為啥我會有這種錯覺。你能夠解釋嗎?確實沒有任何人說,要降房價。任志強還反復提醒我們,是漲價。但是我們就是不相信。自己蠢,不怨人。
2009年,房價稍微降低了一點,到處是砸售樓處,鬧事打罵,亂哄哄的。房價一漲,風平浪靜,皆大歡喜,大家拍手高興。倒霉的是,沒買的人。你說,什么叫“順應民意”?你就認了吧。要降房價,就要出現大失業,銀行大壞賬。任志強是看準了軟肋,所以膽敢肆無忌憚的嘲笑某人。這在五十年代,足夠進牛棚了。
前段時間和很多技術型農民工聊天。一般夫妻年薪合計15萬左右,包吃包住,最少能夠存下10萬。最大的希望是,子女長大后坐辦公室,最好當公務員。所以這些農民工從小培養孩子貴族氣質,鋼琴,外語,演講,旅游,名牌鞋帽等等。我實在不知道,這么做,對不對?其實,上海人20年前就走了這條路,死路一條。
滬二代話題沉重。多數滬二代月入只有6千到1萬元,夠生活,少積蓄,買內環新公寓絕望,買車困難。小滬面對新上海時代,站在兒時放學回家的馬路旁,環望四周,遍地豪車豪宅,而自己已悄然出局,買個房子,很多人首付還要啃老,這種沮喪絕望心情,外地人是無法理解的。民工二代可去合肥買三房一廳,但滬二代無路可走,無力改變。成天上網罵!
樓市中最坑爹的”暗示宣傳“。CCTV主持人,每次播報高房價消息時,一臉嚴肅,憂心忡忡,給人感覺好像是,上面并不喜歡高房價,可能會抑制高房價。專家天天在說樓市泡沫論,要調結構,擠泡沫,憂心忡忡。有關部門視察座談會,憂心忡忡,要大力建設保障房的語氣,抑制高房價。這些暗示,讓三代人的積蓄,在共產專政日夜加班的印鈔機下慢慢蒸發了。目前國內這種高速通貨膨脹時期,沒有各類保值資產托底的人,最終被剝皮,有保值資產托底的人,享受資產泡沫帶來的財富保值與增值,就是這么簡單。
我對充斥在北京、上海、深圳街頭的幾百萬外地大學生感到擔憂。他們在市區,絕大部分是跑腿動嘴的工作,很難有技術積累�,F在吃
青春飯,沒有家庭負擔,談個戀愛,喝喝小酒,群租侃大山,5年很快就過去了。再往后,真要命了。買房沒錢,工作無前途,轉行沒技術,經驗無積累,很快就會憤青。這時候有關部門發愁了。
大部分80后90后,走入社會后,直接摸到了一手爛牌,工資不夠用,物價高,房價高,存不下錢,人生游戲根本贏不了。希望掀翻桌子,重新發牌,心情可以理解。我其實也說不出個什么,人生,就是如此。看運氣吧。
人口凈流入,房價漲。
人口凈流出,房價跌。
各位自己看這辦。
日本東京圈,大約居住 3600 多萬人口。
中國的大城市圈人口,必然繼續上漲。
逃離北上廣只是傳說:5年來上海流入500多萬人。